回到顶部

TALENT STORY

人才故事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7期:刘健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7期:刘健。 【人物简介】 刘健,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江西冠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农业开发、农产品种植销售12年,2014年创办江西冠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曾获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赣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南康区道德模范、赣南乡村明星等荣誉称号。 天灾无情,IT男易志当果农 刘健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果农还得从2008年的那场雪灾说起,那一年给赣南大地的果农们造成了重要影响,产量上遭到了巨大损失。果农们一年到头辛勤种植,因为大雪一年的收成全部泡汤。当年的这一状况也深深刺痛了家里有一片种植果园的IT男刘健。为了改变家乡果农们艰难的“靠天吃饭”,他放弃了未来能够收获高薪的软件工程师职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进入深圳市源兴果品有限公司,从基层仓库管理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的相关知识,掌握所有相关技术要领。直至2012年底,刘健开始返乡创业。 承包山地,实现果业产业化经营 创业的道路并不容易,更不会一帆风顺。“南康甜柚”曾荣获国家金奖,是南康的传统农业特色产业,但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品质,真正重视南康甜柚的种植,才能做优质量、做强品牌,更好地拥有市场主动权。于是,刘健萌生出了自己承包山地种植的想法,但面对流转土地时乡亲们的质疑、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投资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让这个年轻人深感步履难行。 好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对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让这个返乡创业的小伙子重拾信心。400余亩甜柚山地在赤土畲族乡青塘村顺势而起,并实施统一“种产销”标准。2014年,刘健牵头创办了赣州市南康区冠农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为当地农户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种植果树,冠农果业种植合作社也因此多年被评为省、市、区三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乐学乐教,让“南康甜柚”枝开叶散 始终不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开发特色产品,拓宽农民增收空间。近年来,刘健先后多次往返福建、梅州等国内柚子主产区进行参观学习,他引进推广了福建红肉蜜柚、三红蜜柚等优质的柚子品种,在合作社内部得到了很好的种植与推广。同时他率先引进柚子套袋种植技术,更好地提升了南康甜柚外观品质,成功打通了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南康甜柚作为贡品的品牌地位,也为果农提升了经济效益。 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引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大贡献。刘健会经常参加各类果树种植技术培训学习,每每学习归来,都会向合作社成员及周边果农传授学习到的种植技术,还经常到果农的果园传授之前在果品公司学习到的品质控制及销售经验。2016年,刘健在自己的柚子基地里建立起了首个南康甜柚文化馆,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南康甜柚历史及文化。 回报社会,帮助贫困户脱贫 刘健时刻想着能给乡亲们特别是贫困户,想办法给他们带去实实在在的实惠,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安排公司员工方面,他选择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公司创办至今已累计安排了30余户贫困户在自己的果园里务工,还协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政府产业扶贫的红利。在他的帮助下为贫困户修筑水渠、硬化路面共3000余米。此外,他根据时节为贫困户传授果业种植、家禽养殖等技术技能,并高于市场价进行回购统一销售,解决了贫困户无法自主“产销”的老大难问题。 助力振兴,推动家乡观光农业旅游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刘健公司旗下的观柚台家庭农场将果业基地从单纯的鲜果生产销售逐步转型升级为以休闲观光农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景点。2019年,刘建旗下的观柚台农旅庄园被评为江西省AAA乡村旅游点和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未来,将继续打造农村新业态,实现农业与农村服务业融合。刘健公司将着力打造南康区观柚台农旅庄园,使其成为赣州特有的集生态种养、观光采鲜、特色餐饮、户外拓展、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来源:赣州人社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6期:余佳玲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6期:余佳玲。 【人物简介】 余佳玲,女,信丰县“三支一扶”支教教师,现任虎山乡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余佳玲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小学数学支教岗,本可以选择更靠近县城的乡镇,但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教学为本,倾心三尺讲台 勤学好问,师之所向。为此,余佳玲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平日里不肯错过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数学课,都会用心听,用心琢磨,取之精华、消化,再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她以校为家,办公室常见她忙碌的身影,外头早已寂静,她心中的教育之火常燃。在教育学生上,她很注重辅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她通过“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监督后进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不会过分诘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提高给予大力表扬。课后还会找他们谈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们健康成长。 春风化雨,用真爱点亮心灵 虎山乡中心小学是边远山区学校,班上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致使他们心理十分脆弱。他们有的很自卑、孤僻;有的性格较为叛逆。为此,余佳玲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他们耐心辅导,在生活上也倾注了更多的关爱。班上有个学生是双亲留守儿童,仅有年迈的奶奶在家照顾四个小孩,由于是多子女家庭以及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学生便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余佳玲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家访关心学生学习与生活,并邀请经验丰富的领导老师一同前去开导学生,与家长沟通,在余佳玲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这个学生慢慢调整好情绪,变得开朗起来了,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 责有攸归,沉心历练提升自我 在参加工作的期间,她一直深爱着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有着极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关心和爱护着每一个学生,能够从思想、学业、心理等诸多方面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得到学校、同事、家长的一致好评,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自2021年秋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以来,余佳玲曾被评为学校“数学教学能手”,并在信丰县2021年新招聘教师培训汇报课中,荣获“教坛新秀”称号。余佳玲说:“成为一名教师,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我的梦想,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为更多的孩子们点亮求学之路。” 来源:赣州人社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5期:周丽君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5期:周丽君。 【人物简介】 周丽君,女,江西应用科技学院2022届毕业生。2022年,周丽君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成为一名自主创业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的助力下,周丽君目前已在定南县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甜品店。 践行创业理想,筑梦快乐源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出生在赣南边远小县城的周丽君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自己的青春,活出最美的样子。”现在的周丽君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四年前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都说奶茶是女孩子的续命神药、快乐源泉,当然,周丽君也不例外,大学四年她几乎尝遍了校园里所有的甜品店。每当捧着奶茶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周丽君都会想什么时候也能拥有一家自己的甜品店呢?一家不仅仅出售美食的甜品店,更是“贩卖”人间美好的和收集温馨故事的“解忧杂货铺”。就这样,“创业”这种颗种子在周丽君心里悄悄地萌芽、慢慢地生长。2022年,即将毕业的周丽君在南昌已经被一家大型公司录取,待遇甚优。一边是薪资优厚的工作,一边是充满未知的创业之路。此时,周丽君犹豫了,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她还是毅然决然踏上了回程的火车,回到了定南这座南方小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让四年前的那颗种子抽出绿芽。 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助力梦想 “在最好的年华里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周丽君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甜品店,她将店名取作“無二與你”,寓意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相差甚远,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店面装修对周丽君来说就是一大难题,面对满目疮痍的墙体,周丽君陷入了沉思。满墙的裂纹虽然代表了岁月的痕迹,是我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但是想开一家有特色的甜品店,必须对房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还要增添一些设备和家具。简单的计算了一下,仅仅是装修费对周丽君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后面还需要设备、家具以及工人费用。周丽君大学四年靠兼职积攒下来的积蓄以及家里的支持,勉强让自己的甜品店开张了。但是后面的经营还需要一大笔资金。对于像周丽君这类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申请银行贷款也非易事。一时间,周丽君陷入了困境。 定南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带着宣传资料找到了周丽君,对她进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宣传。周丽君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自己不仅可以申请贷款,而且还可以享受全额免息待遇。这个消息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周丽君的创业之路。于是,周丽君带上相关资料来到了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提出了贷款申请,在创业担保贷款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下,周丽君申请的30万元创业资金目前已完成了审批程序,并很快就将到账。 扎根红色故土,青春路上展风采 如今的周丽君经常会和自己的小姐妹坐在店里回想以前的日子,时间仿佛还停留在昨天。拆门、打瓷砖、墙体刷白.....店里的每一个物件都凝结了周丽君无数的心血,店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太多故事。 虽然远离了城市的繁华,远离了绚丽生活,远离了时尚的气息,但周丽君却收获了别样的风景,店里的美食受到了顾客一波又一波的好评,很多人慕名而来。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这样一家有温度的甜品店满足了定南这座小城里无数人的味蕾,让我们在每一口的咀嚼中感受到“00后”女孩创业梦想的实现。而大学生创业贴息贷款就像大学生创业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创业的大学生的天空,布满了繁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支持他们在逐梦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赣州人社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4期:林宗安

2024-02-02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4期:林宗安。 【人物简介】 林宗安,男,江西宁都人,毕业于宁都技师学院,一名“00”后技能人才,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被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并获重型车辆国家集训队第一阶段选拔赛第7名,现任宁都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师。 命运转折缘于一次选择 林宗安出生在宁都县的农村,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事故去世,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和哥哥姐姐们长大。2017年,因为国家扶贫政策关怀,林宗安家里被认定为贫困户。林宗安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原本准备外出打工。此时恰逢宁都高级技工学校(现:宁都技师学院)校长曾娟和招生老师上门开展招生宣传,当林宗安了解到按照他的家庭条件,能够享受免除学费、国家助学金和雨露计划等优惠帮扶政策后,在家人建议和学校老师的鼓励下,他选择前往宁都高级技工学校,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汽车维修专业。 拼搏努力收获成长进步 2017年秋天,林宗安迈入了宁都高级技工学校校园,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新旅程。在学校一体化教学引导下,林宗安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8年,林宗安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始准备技能竞赛,经过潜心学习,他的专业技能又得到了很大提升。2018年6月,林宗安代表学校参加了赣州市汽车营销项目比赛,并获得二等奖。从这次赛事后,林宗安开始逐渐投入对技能的潜心钻研当中,并在各级各类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宗安接触了解了世界技能大赛,望着那些国家级、世界级的技能强者,他萌生了能够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念头。从那时开始,林宗安努力专注于学习技能知识,苦练技能实操,每天上完课后,晚自习都泡在实训室训练,而周末休息时间就到汽车修理厂跟着技术工人们钻研学习。在无数个凌晨3、4点的训练中,林宗安的技能水平一次次得到提升,最终被选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荣获重型车辆国家集训队第一阶段选拔赛第7名。 技能成就梦想,努力创造未来 林宗安通过技能成就了自己的梦想,用一份份荣誉给学校、给家庭增光添彩。目前,根据《江西省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加强技能人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林宗安已留校任教,录聘为宁都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师。原本,他可以选择去20余万年薪的企业上班,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留赣留校。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留在家乡,留在学校时,林宗安说:“我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是学校教会我技能,更带给我无穷的自信,我才能通过技能成就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林宗安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帮助,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技能成就梦想,为技工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来源:赣州人社

了解详情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3期:李良华

2024-02-02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3期:李良华。 【人物简介】 李良华,85后新农人,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获评赣州市职业农民中级职称“农民畜牧师”,创立定南县华缘生态农庄、定南县鸡卿寨生态蛋鸡专业合作社、赣州乡土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江西云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江西乡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荣获“中央电视台CCTV致富经上榜品牌企业人物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等荣誉。 创业养鸡开始新旅程 2009年的正月初八,是李良华创业梦想启航的第一天。看似寻常的饲养活鸡,却让初出茅庐的他吃尽了苦头。经历了鸡瘟、狗咬、转场等多个环节接踵而来的打击,总算跌跌撞撞的试养成功。当李良华拿着从银行贷款的2万元,引进了3000羽鸡苗,准备大干一场时。结果鸡苗运回鸡场的当天晚上,却又出现了状况。三天之内,折损过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李良华没有放弃,通过努力创立了定南县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以特种养殖三黄鸡等为切入口,创立了鸡卿寨品牌,并被新华社和省市县新闻媒体报道。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李良华还在县城开设了土鸡蛋专卖店和配送商超档口,并注册土鸡蛋官网与阿里巴巴诚信通批发网,开启网上营销土鸡和土鸡蛋新路径。凭借着勤奋好学和良好的营销方式,李良华的养殖事业和农产品营销渐入佳境。经营的合作社也获得了江西省级示范社的荣誉称号。 数字引领农业新风尚 2013年,李良华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业大学学员,毕业之后,他组建了江西云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江西乡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专注生态农产品直播可视化经营等项目,开创生态农产品的“季实庄园”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农业系统打造,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转化为稻鱼、稻虾、稻鸭立体生态数字农业,把生态农业基地、分销商、消费者三者纳入乡土电商的资源网,进一步推进了生态农业新发展。 2015年,李良华创办赣州乡土农业联合社和江西乡土电商公司作为赣州政府赣南脐橙节网上主要承办方窗口,在淘宝网上当天单品销售赣南脐橙金额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全网第一。2017年,李良华与家乡岭北镇政府签订扶贫协议,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中,并将其创立的“季实庄园”品牌捐赠授权给家乡地方政府,用于产业精准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品牌。 持证上岗时代新农人 十多年的深耕农业,从生态养殖、种植到网络电商营销,李良华始终秉持着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初心。坚持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共同致富,通过推进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带领着家乡父老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2021年,李良华耕耘定南县天九镇洋田村季实庄园数字农业体验基地,在220多亩基地中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物联网农业和数字系统示范基地,带动了村里脱贫户就业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洋田村和周边村脱贫劳动力30多人在基地顺利就业。 来源:赣州人社

了解详情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2期:吴三红

2024-02-02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氛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2期:吴三红。 【人物简介】 吴三红,女,201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现任南康区唐江镇平田中心小学教师。 大学毕业后,吴三红先后尝试了不同职业的工作岗位。但因她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三尺讲台的理想,2020年吴三红参加江西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考试,最终成为了一名在农村基层支教的老师。 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当吴三红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从此便将“德为师之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化为自觉的行动。在那一方黑板前,她始终坚持“学习先学德,做事先做人”的教学理念,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农村 播种理想 在基层任教期间,吴三红始终要求进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政治学习,并且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总结反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地完善自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使自己成为同事们的知己,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为了做好工作,她主动与其他的科任的老师沟通交流,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事事讲奉献,服从安排,以大局为重,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以爱为桥 倾心教育 除了负责教学工作,吴三红还兼任了班主任,在所教的学生身上,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学校多数为农村孩子,近年来外出务工家长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多了,对班上的留守孩子,吴三红十分关心,时常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出一整套帮扶计划与措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切实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 创新实践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吴三红常常在课前精心准备,利用下班时间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鼓励学生认真订正,并对学生进行辅导,补缺补差,确保每个学生不掉队。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有时间就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及时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完善自身教学策略。在2022年南康区青年教师“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吴三红代表学校参加片区数学组评选,最终荣获片区比赛二等奖。 坚定信念 扎根农村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坚守如磐,一片丹心育新人。这就是吴三红从教的初心,也是她的执著追求。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吴三红常说自己收获了无数心灵的感动。尽管尝尝面临挑战,但她依然风雨无阻,坚持着教育工作的那份执着,用行动战胜自我,从容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而支撑着这一切的,就是吴三红心底的一个信念——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孩子们的未来,让他们幸福快乐成长。吴三红觉得,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学校的肯定,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莫大的欣慰。谈及以后的想法,吴三红说道:“今后我还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真真切切地为我的学生无私奉献,能当一名光荣的基层教师,我无怨无悔!” 来源:赣州人社

了解详情

“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 |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1期:刘金萍

2024-02-02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赣州市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市留市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等系列硬核举措,大力引导、服务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在积极投入基层就业创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市人社部门倾情服务,全力营造“‘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的浓厚就业创业范围,为高校毕业生们就业创业提供温馨、暖心的支持和帮扶。为分享高校毕业生们在赣州就业创业奋斗历程,展示他们在拼搏青春中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和成功的就业创业事迹,通过身边典型带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赣干”,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推出“就”在赣州,放飞青春梦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展第1期:刘金萍。 【人物简介】 在上堡乡的大山深处,村民们正在一栋客家民房中忙碌地穿梭,货架上摆放一块块冒着热气的饼状“金果”。“这些黄元米果冷却后,将全部封塑打包,发往全国各地,深受顾客喜爱。”该基地负责人刘金萍说道。 刘金萍在大学刚毕业时,便萌生过自己创业的想法。2014年冬,刘金萍回娘家省亲,再次吃到妈妈做的黄元米果,这种在外无法品尝的独特风味,让她产生一个独特的想法。就是想办法让这个季节性的产品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让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打出品牌、发扬光大。在家人的支持下,刘金萍夫妇果断投入到自主创业当中,把娘家的老房子改建成了加工厂,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做出独具风味的黄元米果,刘金萍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后和爱人回到上堡开垦梯田,种上了30亩的大禾米,到2020年种植规模发展到600多亩。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发了独特口味和自已的品牌“上堡米果”。 为了开拓更广泛的销售市场,刘金萍主动走访农技专家,参加崇义县第1期SYB创业培训,通过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探索更高效的种植方式,让大禾米的产植从原来的400百/亩,提高到900斤一亩。她对乡亲们进行技术培训,免费发放优质种子,带领周边农户提高大禾米亩产量,增加产值。通过学习新的销售模式,在政府的带动下,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利用电商为产品销售助力,企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为用活用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思想,让所有有创新创业意愿的青年、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崇义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始终提供贴心的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跟踪服务大学生创业导向,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刘金萍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听说自己符合崇义县大学生(含大学生村官和留学归国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她申请了3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资金到账后,刘金萍欣喜不已,这是她第二轮成功申请贷款。 刘金萍说:“有了这笔资金的支持,我就可以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感谢县就业创业中心的帮助,让我早日圆‘创业梦’,做自己想做的事。” 2020年是刘金萍一家收获满满的一年,上堡黄元米果在2020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广东)展销会上荣获产品金奖,2020年实现40万斤米果销售,营收200万元。同时,带动就业20多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 刘金萍作为一名新农人,在家乡成就梦想,让黄元米果成为自已的产业家喻户晓,让农民发家致富,她表示取得那么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政府和乡亲的支持,她将继续努力,做好这位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来源:赣州人社

了解详情

田有亮:数据安全的“守门员”

2023-08-02

田有亮:数据安全的“守门员”,国家级青年人才 近日,2023年“新时代的贵州人”入选名单公示,田有亮登榜。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贵州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承担着大数据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聚焦数据安全开展创新性探索,突破大数据滥用监管技术,支撑起开放环境下数据合法利用;针对区块链分布式场景的密码算法安全性弱、性能低等问题,搭建关键密码算法库和应用验证平台,为我国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做出基础性贡献……田有亮就是这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 作为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IT领域首个国家级青年人才,今年不到41岁的田有亮是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研究工作,带领贵州大学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科研团队,将科研做在贵州大地上,用技术筑牢数据安全屏障,推动贵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志出大山 1982年11月,田有亮出生在盘州市大山镇大谷雨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木匠经常外出,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很早就承担起帮助家里干农活的重任。小学六年级后,个头不高的他已经能像父亲那样,赶着黄牛翻地耕田了。毕竟是小孩,受伤是常有的事。在田有亮的小腿上,一些划痕至今清晰可见。 尽管每天累得倒头就想睡,但受村里出过一名博士影响,上高中前未曾出过村的田有亮从小就树立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志向。 田有亮很珍惜上学时光,“家里兄妹四人,还有个堂哥也住在我们家,当时能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此,对老师讲的内容听得仔细,学得也很刻苦。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他展现出极高天赋。六年级时,田有亮就能解答初中的一些数学题。而在他整个大学之前的学习中,数学考试基本都能拿到满分。 说起数学学习天赋,田有亮表示,更多是兴趣和努力的结果。“没事时我就喜欢推导公式,既能加深记忆,也能举一反三。” 得益于数学,他的人生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改写。初中毕业时,由于英语和语文太差,田有亮没能考上高中。他说,“初中开始接触英语,没多久原来的英语老师去了其他地方,学校临时请了上一届中考失利的一名学生代课,导致发音不准、听力不会。” 由于兄妹过多,家里难以负担他复读初三。“那段时间非常沮丧。”田有亮说,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 一次偶然机会,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校长从田有亮堂哥口中了解到,田有亮数理化三科成绩非常优异,其中数学拿到了满分,物理化学均考了99分。于是,田有亮被特招进入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校开启高中学习生活。 高中三年,田有亮有针对性地学习语文和英语。他把老师教的内容写了一遍又一遍,练就了一手好字。但英语听力和发音依旧提升缓慢。正是这样一个人,十几年后,一次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着不标准的英文向世界讲述着贵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故事,以及在大数据领域突破的一个又一个关键重要理论和技术。 田有亮(右一)和学生讨论问题 打开了眼界 2000年,田有亮进入贵州大学学习。他说,自己的学习生涯有两次大的转折点:“一次是高中时期,各门课程任课教师都是课题组组长,上课非常负责任,这让我在数学等学科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次是大学时期,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数学能干啥?数学要转计算机专业会怎么样?转经济学方面又会如何等,一下子就把我的眼界打开了。”“老师们的话让我从过去喜欢数学到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种工具、方法,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的决心。”田有亮说,这种想法后来深刻影响着他,“总喜欢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大学毕业考研失利后,田有亮考入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成为一名系统管理员,“当时系统统计的数据重复较多,汇总分析滞后,而且超过一定大小后就会查询缓慢,不能即时指导生产。”田有亮通过数学方法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再造,实现系统良性运转。2005年初,在公司主持下,和珠海亿达公司研发了集定位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公交”系统,开启了贵阳公交数字化转型时代。 2006年,在贵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工作两年后,田有亮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还是想继续读书。”田有亮说,自己想走得更远一些。当时整个贵阳市有30万张公交卡,服务器一旦出现崩溃就会导致整个公交系统运营混乱。那段时间,田有亮几乎天天加班,一边维护系统,一边挤出时间准备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田有亮考上了贵州大学研究生,师从贵州大学教授彭长根研究密码学;3年后,田有亮考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密码学专业,师从著名网络安全专家马建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这两位教授被他称为自己“生命最重要的贵人”。在他们的帮助和引导下,田有亮博士毕业后又继续到中科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专业深造,直到2015年博士后出站。 田有亮(右二)在实验室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 “态度决定一切”,读博期间,田有亮成了“拼命三郎”。“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我基本是最后一个出实验室的,回到宿舍都凌晨1左右了。”田有亮说。面对不清楚的问题,田有亮总是想方设法去弄明白。他说,“马老师有跑步的习惯,我就陪着他跑步,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和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跑完后问题也解决了。”正是秉持着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田有亮不仅很快从三等奖学金提升到一等奖学金,还成为最先毕业的学生之一。 田有亮记得读博期间一位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说“博士毕业只是一个起步,你要下定决心有读第二个博士、第三个博士、第四个博士的准备。“这是告诉我学习和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一放松就会有惰性。”田有亮表示,他始终牢记着这个道理,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田有亮发现,很多学生一旦被导师布置某项工作时,往往带有抵触情绪。“读研读博时,老师安排做事,我会很兴奋,赶紧组织最佳力量去把它做好。”田有亮说,要把每一个能抓住的机会都当做是对自己的锻炼。同时,他也发现,“很多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看到不懂的知识点,就放在那里不做了,这里面其实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 田有亮说,“很多时候态度决定一切。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才,但你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拉开了你和他人的差距。”因此,在带团队过程中,他更看重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好学、踏实、有责任心等品质。他认为,这也是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田有亮不仅是这样教学生的,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他先后评上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目前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20余项,带领团队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田有亮在指导学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航 编辑:李劼 二审:杨韬 三审:庞博

了解详情

郭凯:以匠心铸初心的海港“铁臂侠”

2023-08-02

工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的精神指引。今年的“青岛大工匠”已经评出,他们是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优秀产业工人。今天,在首个“青岛工匠日”来临之际,青岛日报刊发这15名工匠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事迹。希望广大产业工人以他们为榜样,在岗位上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兢兢业业、执着奋斗,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充分彰显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郭凯是港口内燃装卸机械特级技师,他首创用装载机一分钟开启30瓶啤酒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先后获得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等60多项荣誉。 郭凯首创的“区域分离、线路固定、扇形取料、两点堆码”清舱作业法、装载机清舱“柔性操作法”,将清舱壁厚度从30厘米降到3厘米,降低工人清舱劳动强度近90%,每年为港口节约燃油、人工等成本200余万元。他还带领团队19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为建设交通强国、贸易强国贡献了青春力量。 他瞄准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建设前沿,带领团队自立自强,完成装载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自动化改造,赋予港口9大机种、20多台老旧设备全新的“中国芯”,打造了美丽中国的港口样板,展现了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榜样形象。

了解详情

辛良群:念活循环“致富经”当好食用菌种植“带头人”

2023-08-02

人才兴废,国之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 近年来,永川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6.7万人,集聚高层次人才202人,累计34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有力推动永川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永川人才们长期在各领域、各条战线上创新奉献,用智慧与汗水推进了永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区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比学赶超,进一步营造爱才、惜才、用才、留才的浓厚氛围。近期,“永川党建”微信公众号将刊载系列人才故事,分享各类人才追梦奋斗、创新奉献的突出事迹。 食用菌,作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每天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食用菌市场平均每天的消耗量约为100吨,其中7成来自永川。 辛良群就是永川最早一批种植食用菌的“拓荒者”和“带头人”。通过十余年的探索种植,辛良群不仅把小小的食用菌产业在永川做大做强,还通过念活循环“致富经”,实现了生态致富,年营业额高达1200万,带领广大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抓住商机 率先建起基地 1975年,辛良群出生在永川区三教镇的一个农村,从小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她,如愿考入了重庆第二财贸学校。1996年,辛良群从学校毕业,到胜利路街道企业办上班,之后,她又到辖区玉南路商业管委会工作。在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后,2005年,辛良群进入了保险公司,无论从事什么岗位,辛良群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理念,带领团队成员屡创佳绩,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较好提升。与此同时,她入股了同学创办的物流公司,商业意识开始萌芽。 在一次外出菜市场购买食材中,商贩无意中的一句“目前市场上所有的菌菇都是从外省采购的,到了我们永川当然就不那么新鲜了,还比较贵。”让辛良群敏锐地嗅到种植食用菌将是一个致富的农业项目。 于是,辛良群认真做起了市场调查,了解食用菌的功效,对食用菌消费市场和食用菌养殖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研分析。2011年,在做足前期的功课后,她坚定地辞去了公司高管工作,在永川区仙龙镇牛门口村何家湾流转了50亩土地,率先在永川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变废为宝 资源循环利用 辛良群种的食用菌,与传统种植方法不同,而是含有很多“黑科技”。 首先,辛良群采用的栽培原料不同。最初,她用木材厂剩下的木屑作栽培原料,但因为木屑量少供不应求,她就打起了农田“废料”的主意,四处收集村民们不要的玉米芯、废桑树枝和茭白叶、棉籽皮、稻草、桃条、核桃壳……她说这些“废料”里的粗蛋白、纤维素、木质素,经过菌丝体的分解,不但不需要再施肥和打农药,还能成为食用菌容易吸收的营养成分,从而保障了产品健康有机。 解决了栽培原料问题后,辛良群又尝试引进食用菌新品种。同时,她还创新地采用移动锅炉升温,实现草菇规模化种植。经过精心地栽培,第一批食用菌就喜获丰收,因为新鲜口感好,走俏重庆市场,成为了市民手中的抢手货。 当食用菌采收完毕送到市场之后,辛良群对剩下的菌渣也没放过,那是有机肥生产企业制肥的抢手原材料,把菌渣卖给肥料厂,不仅解决了“废料”难处理的问题,还额外增加了一笔收入。 待到春天,辛良群又尝试在种植食用菌的大棚里种起了水稻,因为栽种过食用菌,含有菌渣的土壤肥力特别充足,不需要施化肥、打农药,稻谷亩产量也能达1000多斤。 待到当年秋天收获水稻后,剩余的稻草秆也不需要焚烧,将晒干的稻草收起来制成菌棒,继续栽培蘑菇。到第二年这些蘑菇采摘后,剩余的菌渣又可以循环利用种植水稻……,这让辛良群探索走上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种植致富路。 不断创新 扩大种植规模 技术在手,产品畅销,市场评价高,让辛良群萌生了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 2012年,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出台,辛良群决心入驻园区扩规。但刚刚事业起步的辛良群一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这让她一度有了放弃的想法。永川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得知她的困难后,第一时间安排相关部门帮助辛良群对接流转园区土地事宜,在园区核心区流转了500余亩土地,还为其争取了相关设备和厂房建设补助以及银行的贷款,并派出技术特派员来到辛良群的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辛良群组建了重庆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 食用菌产业规模扩大后,辛良群并未简单复制,而是不断创新。在区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引进了7个食用菌新品种,每年培植原种6000袋,栽培种13万袋;成功研制食用菌固体菌种,实施小麦温水浸泡技术,提高菌种成活率;同时,辛良群尝试优化双孢蘑菇种植基料配方,用培养料二次发酵代替巴氏灭菌法,成功研发双孢蘑菇培育料层架式栽培,双孢蘑菇每平方米产量从10斤一下提高到35斤。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辛良群还完善了食用菌多品种循环种植技术,规范了生产标准及生产流程,成功实施了草菇-双孢菇-大球盖菇的循环种植模式。以食用菌田间栽培技术,实施了菌-稻、菌-菜、菌-花、菌-果、菌-林的生产循环种植模式,极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和种植规模。 辛苦的付出也带来了回报,这些年来辛良群累计获得4个发明专利授权、8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草菇类还打破了重庆草菇高温品种种植记录,形成了行业标准。 带动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成功得益于永川对人才的重视,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在这片热土上成功创业,但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所以我要带动更多人致富。”辛良群言辞恳切,也付诸行动。 作为永川最早一批入驻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食用菌业主,辛良群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食用菌。目前五间、何埂镇食用菌产量占永川食用菌产量90%,同时推广辐射到四川、贵州等地,带动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家庭农场40余个,实现食用菌年产量达500余吨。 近年来,辛良群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让村集体经济入股企业,进行年底分红,村集体收入累计分红达35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0余人,人均增加家庭年收入2万余元。同时,与30户建档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他们就业,实现了脱贫。 辛良群说,接下来她将继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了解详情

提示

确定